English

书画“冷市”原因何在

2000-01-2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李同欣

90年代初,是书画市场的辉煌时期,每年都有相当惊人的市场价码被刷新。就国内市场看,从文人雅士收藏鉴赏发展到平民百姓用于装饰家居,书画的需求量已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如今新千年开始,书画市场却冷若坚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谢云认为,从80年代开始,一些超前的消费者和有眼光的投资家便开始把注意力投向书画艺术品,但他们大部仍属于个人行为,有一半以上的书画作品是在家里成交的。比如通过熟人介绍到家里买字画,没有固定的价格,双方谈妥就成交,不存在开发票等手续,逃避了税收;还有一些书画家通过子女、代理人或委托画廊来销售,其中有不少书画家上当受骗,引起经济纠纷,使得这种交易渠道难于长时间畅通。北京一位画家几年前和香港一位艺术品经销商签订合同,每年提供100幅作品,对方每月付给1000元酬金,作品卖出后可分得30%的款项,4年过去了,这位画家除前7个月得到酬金外,其余的月酬金和画款一分未见。

传统的交易形式也影响着市场的发育。不少书画家,特别是岁数大一些的书画家,仍在走传统的交易路子。这种方式主要表现为人情书画、人情价格、人情回报。现在书画家经常通过熟人被邀请参加某个笔会、专题创作会或某种应酬,一般对方都会送上几百元或上千元的红包。而正统一点的老书画家不善于应酬,或不明内里,创作了作品,不但得不到报酬,甚至还欠下了“人情债”。还有一些书画家常常被请出去吃顿饭,却要现场给人作字画。

赝品的大量流入,也极大地制约着书画市场的健康发展。记者在北京潘家园书画市场发现,赝品随处可见、随处可求。何海霞、周昌谷等名家的“作品”都能找见,而价格低得惊人,如冒名启功老先生的一幅“作品”仅卖30元。摊主还表示,如想要谁的作品,只要拿个照片来,很快就能让你如愿,价格不会超过100元。

如何搞好书画艺术品与市场的连接,规范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信得过的精神产品,已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正在研究制定规范艺术品市场的法规性文件。

(《市场报》1.1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